1.Smart香不香,还要吉利说了算...

2.smart精灵一号在奔驰还是吉利保养

3.吉利与奔驰确定合资,取名为“智马达”,负责生产smart!

4.吉利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公司,取名为“智马达”

5.吉利smart来了,首车信息曝光,基于PMA平台打造

奔驰smart吉利代工_奔驰smart和吉利合资

smart是吉利旗下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扩展:1、过去21年smart亏损连连。smart定位便是年轻小众消费群体,最大特点便是驾驶灵活,但事实上这样的小车面临着诸多产品问题。譬如说安全、空间、操控、隔音以及舒适性基本使用表现,smart并不出色。2、smart品牌在中国并不“接地气”。而吉利作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对中国市场节奏和消费者心理把握非常到位,此次出手,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天作之合。

Smart香不香,还要吉利说了算...

去年,首席执行官是佟湘北,佟湘北在此之前担任过吉利集团总裁助理、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总经理。佟湘北将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模块。

这对于多年表现不佳的smart来说,与的合作将被视为一个机遇。未来smart品牌将会被打造为纯电动汽车品牌,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首批产品预计自2022年起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吉利不仅拥有沃尔沃,Polestar,Lotus和领克的控股权,现在还多了一个smart。

10年前吉利收购濒临破产的沃尔沃时,就有很多人不看好这笔买卖,但经过时间的证明,沃尔沃不仅迅速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更是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连续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因此吉利的利润也翻了十几倍,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最主要的是还共享了沃尔沃的技术。

那吉利收购那么多品牌股份,就没亏过吗?也不是,吉利收购戴姆勒部分股份后,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几十个亿。那为什么又要花大钱买smart呢?是真傻吗?那可不见得。收购沃尔沃,吉利走的是"用市场换技术"的路,而吉利这次走的是"用市场换影响力"。

先来看看,纯电微型车有哪些,宝骏的E系列,奇瑞的小蚂蚁,欧拉各种猫等,就连五菱都有一款mini?EV,再看看吉利一款都没有。所以说吉利确实需要一款纯电微型车。

再看看纯电微型车销量情况,销量榜前五名中就有两款纯电微型车,可以见得,这类车型在国内还是有市场的。

那么吉利为什么会选择smart?

造车理念,要做我就做最好的,就像领克一样,造出来的车要能称得上豪华,而自己的车型也开始往上走,最近才亮相的星瑞,用了CMA平台和沃尔沃的发动机,无疑在说明:合资才是我的对手。

希望通过奔驰及smart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虽然smart年年亏损,但从品牌文化角度来讲,smart仍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

smart还有着数以百万计的粉丝群体,截止目前,smart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超过220万的车主。

早已攻克技术难题,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吉利也已经拥有超过300项新能源领域核心专利技术。

既然,10年前,吉利可以改变沃尔沃,那么10年后,吉利也很有可能重塑smart。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smart精灵一号在奔驰还是吉利保养

近几年,电动代步小车成为了各大车企争相发力的新市场。对于一二线城市通勤需求而言,续航两三百公里的电动小车具备了车身灵活、价格低廉以及更重要的“绿牌”刚需,赋予了电动车真正务实的灵魂。

从市场车型看,目前国内A00级电动小车以奇瑞小蚂蚁、长城欧拉、长安奔奔EV以及五菱EV?Mini与宝骏E系列构成主力军。从销量来看,至少在各个品牌所在城市,这些电动小车销量还是挺不错的。但如果向朝着一二线城市年轻消费者发起冲击,以上品牌车型可能在品牌力上会显得稍逊一筹,或许正是把握到“痛点”,吉利在今年初正式接盘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并赋予这台小车电动化灵魂。

如今,吉利与Smart牵手已经来到建厂投产环节。8月19日,Smart国产工厂正式确定落户西安,这也意味着吉利Smart已经进入到实质阶段,再过不久,消费者就能买到国产电动Smart。从吉利、戴姆勒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分工来看,未来吉利Smart的设计将由奔驰戴姆勒操刀,而吉利则主要负责生产、研发环节。

说到Smart这个品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整体品牌影响力还是非常高的。特别在燃油车时代,Smart与Mini、甲壳虫共同被称作高端代步小车“三剑客”。不过,虽然品牌调性拔得很高,可由于Smart车型定位特殊,外加同时期高昂的售价,整体市场表现并不客观。

就拿此前退出重庆市场的共享汽车业务Car2go为例,即便通过共享出行让消费者接触到Smart,但由于租金较高,这项业务并没能复制欧洲市场的成功。从之前戴姆勒经营Smart的状况来看,每年几十亿亏损也让戴姆勒并不看好Smart。

但对于吉利来说,选择在戴姆勒亏损严重的背景下接盘Smart,看似是当了接盘侠,但实际对于吉利汽车而言也许是另一次拔高品牌形象的机会。

回顾10年前,吉利接盘沃尔沃时的情景是否与现在有些相似?也许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吉利能将一个命悬一线的二线豪华品牌“复苏”得如此成功,并且依托于共同研发架构,如今的吉利也凭借着领克以及部分高端车型坐稳了自主品牌头部位置。而在老王看来,如今沃尔沃对吉利在燃油车领域提供莫大帮助,所以在电动车市场,吉利也需要一个能产生类似沃尔沃效应的品牌来提升卖点与附加值,这样看来,主打时尚潮流的Smart无疑是吉利目前最合适的选择。

从已知信息来看,全新Smart将用吉利PMA纯电动架构,而专属Smart的架构应该是两座车型PMA-2。当然,除了Smart之外,未来领克、吉利的纯电动车也将使用PMA架构,整体应该会形成较为全面的平台化矩阵。

而在未来市场表现方面,咱们可以大胆预测一下吉利Smart售价。个人认为,全新PMA架构的Smart价格一定不会低,至少不会低到与5-10万级别自主品牌A00级电动车形成正面竞争。但新车想要维持之前Smart的高价策略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保守预计,新车定价区间可能会在13-16万价格区间。

结语

对于吉利汽车而言,咱们可以将Smart看作吉利在后沃尔沃时代的“分支”。或许两座电动小车只是吉利Smart的开始,凭借吉利的野心,未来是否会出现五座甚至SUV版本的电动Smart也是非常让人期待的事情。不过也正是开局这一步,如果吉利走得顺利,那么看似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Smart才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但若是全新Smart依然走上了之前车型小、价格高的老路,那么困扰戴姆勒的问题可能会再次转嫁到吉利身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与奔驰确定合资,取名为“智马达”,负责生产smart!

吉利。smart精灵一号车辆的设施和配件都是属于吉利品牌的,所有smart精灵一号是在吉利保养好。smart精灵1号汽车,是普通版的顶配Premium版,上边还有一个双电机的BRABUS版且这台车的指导价24.50万。

吉利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公司,取名为“智马达”

文?|?Autodealer综合

欢迎供稿?|?Autodealer@163

援引界面新闻: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双方组建全球合资公司,用以生产smart车型,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生产、制造这一微型车,这一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取名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

吉利与奔驰合资落地,这在自主品牌阵营中无疑为重磅新闻,这意味着吉利全球化战略步伐推行速度更快。

亏损的smart产业

smart并不香,这是戴姆勒集团愿意引入新股东的根本原因,过去21年smart亏损连连,有数据显示其累计使得戴姆勒集团损失超40亿欧元,作为与Swatch合作的全新微型车品牌,smart定位便是年轻小众消费群体,最大特点便是驾驶灵活,但事实上这样的小车面临着诸多产品问题。譬如说安全、空间、操控、隔音以及舒适性基本使用表现,smart并不出色。

回归到运营角度上来说,产品单一化、市场认可度差、不叫好不叫座使得戴姆勒长期头疼,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大格局喜欢车市的环境中,割舍亏损版块尤为重要。

受死骆驼比马大

即便是smart,也是戴姆勒持有业务中一员,对于奔驰来说目前不太可能完全抛售smart业务,与吉利成立合作公司一方面考虑到有“外援”分担亏损能力,同时考虑到李老板本身股东身份,分派出smart版块并非坏事。

而对于吉利而言,目前不断寻求全球化战略的吉利汽车可以通过smart这个跳板更好的学习企业全球化运营方式,在扩展海外市场一方面能够有更大的收获,最为关键的是能够以此为跳板获得戴姆勒集团的初步信任,放松警惕感也颇为重要。

smart的确亏损,但毕竟背靠戴姆勒集团拥有难以估量的体系运营价值,对于尚未完全走出国内市场的吉利汽车来说,帮助仍然较大。

智马达未来主要业务

全新公司投资54亿人民币,事实上体量并不大,毕竟对于smart本身来说全球销量并不大,再加上版块所属体量较小研发投入占比并不大,所以笔者推测吉利欲求通过智马达增进与戴姆勒集团关心,毕竟当下李老板个人持有相当大一部分股份,这意味深一层次的融洽关系作用,远远大于表面上的发展smart业务来的重要。

2018年数据是,在戴姆勒全球240万台新车销量中,smart全球销量也仅仅只有9万台左右,一个亏损的、非电动化品牌,吉利如此迫切将其收入囊中的根本关键,笔者并不认为是为了扩大市场以及增强利润,相反连续亏损21年的smart,连全球化业务做得相当出色且拥有绝对技术支撑的戴姆勒都无法扭转业务亏损表现,吉利能够做得比戴姆勒更好,相当值得怀疑。

吉利背后在谋划更大的版图,只是当下尚未完全浮出水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smart来了,首车信息曝光,基于PMA平台打造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简称梅赛德斯-奔驰)宣布: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

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行驶获取相应股份。双方将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根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未来smart产品阵容将扩展到紧凑型细分车型市场,与smart品牌定位吻合。

据了解,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其中包括戴姆勒大中华区负责人唐仕凯(Hubertus?Troska)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吉利CEO安聪慧等。佟湘北被合资公司任命为全球CEO,将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板块。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兼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康林松(Ola?K?llenius)表示:“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我们与合作伙伴吉利控股共同筹备数月的合资公司现已蓄势待发。合资公司将在中国及全球市场推出下一代零排放smart电动车型。我们期待双方继续紧密合作,将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带给全球客户。”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smart具有独特品牌魅力、核心价值和全球影响力,是全球城市出行与时尚交通的领导者。吉利控股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smart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功。

目前,smart品牌产品都属于微型车范畴,而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未来,smart品牌将向销量增速较快的紧凑型细分市场发力,不断扩展其产品阵容。眼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低迷,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下滑。此外,国产特斯拉已经开始全面交付,市场竞争将日趋残酷,国产smart能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年年初的时候,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共同组建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这将是奔驰在中国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也是吉利首家与豪华品牌组建的合资品牌,未来将致力于新能源车型的研发与生产,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让smart完成电动化,该公司生产的车型不仅会在中国销售,还将销售至海外,让中国制造的奔驰smart返销欧洲。

根据奔驰和吉利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将在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西安工厂制造,该工厂于2017年动工,目前已经处于测试、试生产等工程检测阶段,今年年底即可投产,也就是说2021年我们就能买到中国制造的smart车型。

并且吉利和奔驰为了宣发新品牌与新车型将在今年10月开展全新smart概念车的线下巡展活动,不仅会在各大车展亮相,也会在一些重点城市进行宣发。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吉利奔驰的全新车型。

目前smart燃油版已经停产,未来smart将全面转型,向新能源纯电动转化,定位两门两座以及四门四座的smart一直以来都是以小巧可爱方便灵活著称,未来吉利奔驰的smart车型同样会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就能弥补燃油版smart噪音大震动大的问题。

日前首款吉利奔驰smart车型也曝光了,首款车型是基于吉利和领克共用的PMA-2纯电动平台打造,定位不出意外将是smart招牌的两门两座A0级小车。续航在250-450公里,可能会用前置前驱或后置后驱的驱动形式。

外观或许沿用smart的经典设计走小巧可爱的精灵古怪路线。配置方面或许会比较丰富,另外根据目前的曝光来看这款车或许将搭载热泵空调,这样能节约更多的电量,避免因空调消耗大量的电能。

总结:前有长城宝马mini后有吉利奔驰smart,看来德系豪华品牌都看重了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以及新能源技术,并且中国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样一来在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反而是最佳方案。而吉利奔驰smart也代表了吉利目前强大的实力,也让中国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的smart车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