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晨试剑、骏捷扬名,李书福邀请他11次,终成吉利的“****”

2.吉利集团的发展史

3.谁会成为国产车老大?

4.建国71周年,那些了不起的中国车,了不起的中国造

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学校算是职业高_吉利豪情学校怎么样

这个问题在下很感兴趣,愿意在这里抛砖引玉。

不打诳语,在下就是吉利车主。从十年前的第一辆车算起,就和吉利?可狭恕?/p>

第一辆车就是吉利。是吉利2008款自由舰,2007年十月入手的。开了十年有余,然后换了现在的这辆吉利新帝豪百万款。

之所以选择吉利,就是因为感觉吉利的随意便捷,抗造抗折腾,不娇气接地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花钱不多,在下也没那么多闲钱来买一个高端制作,这是实话。

入手第一辆吉利,并没什么特殊的感觉,但十年多下来,这个车还真的给我们出了不少力,也没惹什么麻烦,顶多是换了一个球笼,并没有大的花销,很省心,发动机也很好,一直很有劲儿,就是有点儿费油,1.3的排量,居然要7个多油,还不仅于此,最初阶段,也是刚上手的原因,竟然油耗达到9个,一度心灰意冷。

在换车的好时候,就胆战心惊地问店小二,这个车油耗怎么样,店小二自己就买的帝豪向上版,说是磨合期间在7.5左右,磨合以后6.6-6.8。店小二还特意让我试驾了一回,切身感受是很稳很顺,油耗不是很高,就是减震过硬,a柱过于宽大,安全性固然有了保障,但也碍眼挡视线。除此之外,还真是没发现什么明显的缺点。

尤其是内饰部分,那简直可以亮瞎你的双眼,一部几万块钱的车子,能有如此高的配置,真是少见,完全可以吊打同类型或同价位的车。

挑车的时候,并不是百万款首选,是准备入手博瑞的,后来店小二乐了,说博瑞一般人消费不起,整车过重,虽然厚重,但家用实在没必要,油耗起码在11个以上,最为关键的是,一般人还不认,别看入选了国宾车,但是买的人确实不多。

还有就是gl,虽然比百万款厚重一些,但性价比不是很高,没有百万款适用性高。几下相比,就果真选了百万款。现在已经开了一月有余,跑了2700多公里,加了1250块钱的油,续航里程还有260公里,算下来的话,每公里0.4元左右,百公里6.8左右不到7个油,而且平顺性很好,就是起步不能太急,有些慢,但要是舍得加油,也不差。

至于远景suv,在下没多关注,据说很好用,但没试过不敢胡说。不过在店里,销路很好。

要说最中意的,应该是博越,不仅外形美观大方,冲击力和平顺性都足够用,是一款实用型车,不过在下不喜欢越野类型的,就没过多关注。

真实车主反馈

本人吉利博越车主,跑了将近两万公里,确实感觉不错。除了轮胎被扎了两个钉子补过,其余没有出过任何问题。感觉这车品控非常好,细节方面特别用心。在隔音以及驾驶体验包括底盘等方面,在同级别车子里面确实做到了极致。如果外观设计再进一步,能够达到荣威RX5这种层次,则几乎找不到缺点。必须承认,荣威RX5的颜值确实更好,但是吉利博越也不难看。

华晨试剑、骏捷扬名,李书福邀请他11次,终成吉利的“****”

吉利汽车现在有八个生产基地:临海基地、宁波基地、路桥基地、湘潭基地、兰州基地、上海基地、成都基地、济南基地;

临海基地生产的车型有豪情、美日、优利、皮卡、熊猫、跑车;

宁波基地生产的车型有自由舰、帝豪;

路桥基地生产的车型有金刚、金鹰;

湘潭基地生产的车型有远景;

兰州基地生产的车型有自由舰。

扩展资料:

2017年5月10日,吉利正式发布了 “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技术品牌,并将每年的5月10日设为吉利汽车技术开放日。“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是吉利汽车以人性化为核心,融合全球智能科技、顺应智能化时代而构建的汽车驾乘技术解决方案。

iNTEC构建了吉利汽车未来发展的技术路径,将助推吉利汽车集团“20200”战略向纵深发展。

iNTEC品牌标签中的“iN”代表智能(Intelligent)、融合(Integration)以及潮流趋势(INTrend),“TEC”代表着科技(Technology)。

“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包含了“高效动力技术G-POWER”、“人本安全技术G-Safety”、“智能驾驶技术G-Pilot”、“健康生态技术G-Blue”、“智能互联车行技术G-Netlink”等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模块,并且iNTEC涵盖的技术内容模块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步升级。

百度百科-吉利汽车

吉利集团的发展史

上文我们说到2007年5月吉利正式启动战略转型,李书福毅然砍掉“老三样”,让美日、优利欧、豪情成为历史。

为了使吉利顺利完成战略转型,李书福挖人不止,四处招贤纳士。

除了将国际汽车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德国宝马汽车公司驻中国前首席代表董显铨博士纳入吉利阵营当中,李书福还邀请到了原一汽集团总工程师徐兴尧、前一汽副总经理刘鸿源、青岛海尔总经理刘向阳、原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祁国俊等,他们都是吉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比而言,邀请赵福全加盟吉利,就费了很多周折。

赵福全和李书福同岁,有着非常光鲜的海外学业及从业履历,在李书福开始造车的19年,赵福全就当上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产品工程师,数年后更是成为该公司的技术中心研究总监。

2004年,赵福全选择了回国,成为沈阳华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经理,兼任上海汉风汽车设计公司董事长,成了中国汽车行业不多且很知名的海归。

加盟华晨后,赵福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华晨中华轿车的质量问题。在不断改进原有产品质量的同时,赵福全带领研发团队加速开发新车型。随后,骏捷一战成名,一举扭转了“中华”轿车的品牌形象。

赵福全不仅为华晨留下了骏捷等的优秀产品,也为华晨留下了产品平台,更为华晨留下了一支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的优秀团队。

赵福全

为了笼络这名海归,李书福想尽了办法。赵福全记得很清楚,吉利前后邀请了自己11次。

让赵福全有点儿心动的是,李书福提到了自己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吉利想去美国建立欧美汽车工业公司,他甚至这样许诺赵福全:“那个时候赵总你还可以把你的管理经验、国际背景和研发实力统一地都拿来用。”

对赵福全来说,能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确很具有诱惑力。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么多的交流,让赵福全有机会走进李书福的世界,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越接触越发现,他是用他的一种个性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梦想。”赵福全觉得与李书福具有很多一致性的东西。

2006年11月,赵福全毅然加盟吉利,担任副总裁兼吉利控股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并在2006年年底正式接管吉利汽车研究院。

赵福全的加盟,帮助吉利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办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为研究院创建了管理、技术、项目和技能四条职业发展通道,稳定了人才队伍。

赵福全接管吉利研发之后开展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技术体系整合。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他将以前分散在各个公司的研发部门统一到吉利汽车研究院(上海华普除外)。

吉利的整个技术体系以吉利汽车技术中心为主体,下设集团技术部,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吉利汽车研究院,负责具体研发;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负责高层次人才培养;还有各基地技术部,负责在产产品的质量改进与工艺改良。

这种整合最终让吉利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研发和统一管理,第一次将全集团的技术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合力。

“技术是根,管理是魂”是赵福全曾经提出的理念。所以,在研发能力提升上,赵福全很看重两点:

一是坚持推行产品平台战略和通用化建设。

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和少零件化设计,尽最大可能实现通用化。由于大部分的零部件、结构或材料实现了通用,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投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产品开发。

二是成功地推行了矩阵式管理。

通过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手段,赵福全带来吉利克服了矩阵管理责权不易明确的缺陷,将其可最大化利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每一个项目都将得到全院的支持。

尽管日后对赵福全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他有国际背景,有汽车行业的历练,而且外语水平很高,他的加入本身对吉利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提升。

在赵福全眼里,吉利未来产品的卖点是什么?李书福、赵福全等人在多次研讨后得出了结论:安全。将安全作为第一大卖点,老百姓才会买单。不过,在安全方面,赵福全和吉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06年,首次参加中汽研C-NCAP碰撞测试的吉利自由舰仅获得二星评价。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2008年远景终于以四星成绩为吉利一雪前耻,这也是自主品牌的第一个四星车型。此后,赵福全提出“保四争五”的目标,要让吉利超过80%的车型达到五星。

2009年12月29日,新推出的吉利“熊猫”更是以45.3的高分获得五星评价,成为首款获得五星的A00级小车。

吉利汽车副总裁赵福全、刘金良为熊猫揭幕

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吉利以“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工程” 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吉利是汽车行业此次唯一的获奖企业。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熊猫”面世几个月后,销售公司在经管会上说“现在用户又要退车了”,让赵福全和其他参会人员都蒙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谁会成为国产车老大?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史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回顾吉利的发展史,任何对中国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 19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 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 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 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中国企业家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中国品牌轿车的行列。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吉利的观念创新,成就了中国汽车界的一场革命。 打造强势“吉利军团” 李书福嗜“才”如命。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大批德馨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这些佼佼者的共同信念,就是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建功立业。然而蜂涌而入的合资企业,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报国热情。 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李书福树起“招贤纳士”的旗帜,“投奔”者如过江之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短短几年间,吉利旗下英才云集,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多达900余人。其中有工程院院士2名、外国专家8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 短短几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九大系列不同的车型,其中美人豹、自由舰已在国内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名词,近期投产的还有6款新车型。 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模的开发方式,拥有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 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实现了中国第一台也是迄今中国唯一的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生产、世界领先国内领先的大升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全面应用。 如今,吉利已经形成豪情、美日、优利欧、SRV、美人豹、华普、自由舰、吉利金刚、远景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1.0L到1.8L的8大系列发动机和JLS160、Z110等8大系列变速器。 不仅仅是注重“引才”,李书福更注重“育才”。自1998年至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进入2007年,吉利又创办了国内首家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在办校同时,吉利又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事业定向培养1000名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但家庭贫寒的大学生。 李书福最近在接受访时宣称: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吉利共需员工近20万。因此,我们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只有自主开发方能命运自主 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进入轿车行业后,吉利是怎样把这个“主权”始终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的呢? 一是下大力气攻克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李书福提出,吉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技术。为此,吉利投下巨资,建起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变速箱、发动机厂……其间自然有无数的艰难困阻,这里毋庸细述,结果则是:479Q发动机下线了,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了,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成功,标志着吉利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 当然,坚持自主开发并不是“从头开始”,更不是“闭门造车”。相反,吉利愈是坚持自主,愈是注重汲取世界先进技术。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却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包括引人注目的与英国锰铜合作打造世界名牌出租车。这是一种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吉利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也正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所在。 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李书福由此认为,将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 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吉利的销量也由此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由1999年的1600辆,跃向1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06年的20.4辆。2007年,集团更把目标锁定在29万辆。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吉利这一“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成果灿烂而又辉煌。

参考资料:

://.0351auto/NewShow.asp?id=10358&typeclass=&x_page=3

建国71周年,那些了不起的中国车,了不起的中国造

吉利荣誉

1、2003 年3-11 月,吉利先后被评为“中国汽车质量放心用户满意十佳诚信企业”、“浙江省首届市民最喜爱的轿车”、“浙江省百强企业”排名第28 位、“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发展速度最快的企业”。

2、2003 年9 月,经过18个月的展览,首辆吉利“美人豹”都市跑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展示。

3、2005 年9 月,第61 届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吉利轿车向世界各国参观者正式亮相,实现了近百年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参加世界顶级车展历史性突破。

4、2005 年11 月,“吉利”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

5、2006 年9 月,吉利Z 系列的自动变速器产业化项目荣获2006 年度汽车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6、2006 年11 月,吉利入选“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十强。

7、2006 年12 月,吉利开发的自由舰、Z 系列AT 自动变速器、G 系列发动机在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大典颁奖典礼上分别荣获“集成创新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奖”和“原始创新奖”三项大奖。

8、2008 年3 月,吉利自由舰获得“乌克兰汽车市场最新发现产品奖”称号。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回顾吉利的发展史,任何对中国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

19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

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

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

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中国企业家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中国品牌轿车的行列。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吉利的观念创新,成就了中国汽车界的一场革命。

打造强势“吉利军团”

李书福嗜“才”如命。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大批德馨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这些佼佼者的共同信念,就是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建功立业。然而蜂涌而入的合资企业,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报国热情。

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李书福树起“招贤纳士”的旗帜,“投奔”者如过江之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短短几年间,吉利旗下英才云集,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多达900余人。其中有工程院院士2名、外国专家8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

短短几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九大系列不同的车型,其中美人豹、自由舰已在国内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名词,近期投产的还有6款新车型。

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模的开发方式,拥有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

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实现了中国第一台也是迄今中国唯一的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生产、世界领先国内领先的大升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全面应用。

如今,吉利已经形成豪情、美日、优利欧、SRV、美人豹、华普、自由舰、吉利金刚、远景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1.0L到1.8L的8大系列发动机和JLS160、Z110等8大系列变速器。

不仅仅是注重“引才”,李书福更注重“育才”。自1998年至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进入2007年,吉利又创办了国内首家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在办校同时,吉利又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事业定向培养1000名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但家庭贫寒的大学生。

李书福最近在接受访时宣称: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吉利共需员工近20万。因此,我们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只有自主开发方能命运自主

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进入轿车行业后,吉利是怎样把这个“主权”始终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的呢?

一是下大力气攻克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李书福提出,吉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技术。为此,吉利投下巨资,建起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变速箱、发动机厂……其间自然有无数的艰难困阻,这里毋庸细述,结果则是:479Q发动机下线了,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了,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成功,标志着吉利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

当然,坚持自主开发并不是“从头开始”,更不是“闭门造车”。相反,吉利愈是坚持自主,愈是注重汲取世界先进技术。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却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包括引人注目的与英国锰铜合作打造世界名牌出租车。这是一种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吉利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也正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所在。

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李书福由此认为,将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

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吉利的销量也由此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由1999年的1600辆,跃向1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06年的20.4辆。2007年,集团更把目标锁定在29万辆。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吉利这一“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成果灿烂而又辉煌。

纵观全球汽车领域,即便对车不是很了解的人,应该也都能张口就说出像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福特等等这些享誉全球的知名主机厂。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老字号品牌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底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都仍然处于领先的水平。

无论是谁,从无到有,从开始走到成功,都需要经历一个坎坷的过程。奔驰超过半数的工厂在战争中被炸毁,宝马曾经靠卖炊具维持生计,奥迪一度濒临破产,丰田早期也走过模仿的路线等等。而看回我们自己的品牌,相比那些拥有七、八十年甚至超过百年历史的车企来说,确实还是年轻很多。但就像飞速发展的中国一样,进步的速度已是肉眼可见,虽然仍然在赶超世界强者的路上中不断摸索,却也完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成绩。在新中国建立71周年之际,我们也一起来看看,那些了不起的中国车,了不起的中国造。

从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说起

提到中国的汽车工业,首先就离不开一汽、二汽、北汽、东风等等大厂。而提到这些大厂,又离不开中国的军事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把时间推回到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了。

1949年,顽强的中华民族排除了万难,迎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光时刻。但,一切仍是百废待兴,彼时的中国还无法和那些工业强国相提并论。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大阅兵上,所展示的武器装备主要还是以缴获为主,可以说是“万国造”。

当然当然,也不是一点自制的装备都没有。我国东北,是当时全国的重工业中心,同时国民党战败后也留下了不少军工厂。依靠这些,像、轻/重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等等,这些对于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基本装备,还是可以自主生产的。但像坦克、装甲部队、大型载重车辆、飞机这些,就全是缴获得了,有日本的、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等,当然还有当时的老大哥苏联的。

到了建国后,我们国家开始实行五年,和老大哥苏联谈判并引入了包括工业、农业、车辆、电子等等一系列国家发展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苏军的武器装备。因此在之后1953-1955年国庆阅兵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苏式装备成为了的主力装备,从轻型越野车到重型载具,再到苏联的T系列坦克,我们已经实现了部分装备的国产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而在随后的六、七十年代,在诸多先辈们的不断努力下,各种导弹、坦克、装甲车、飞机、潜艇、军舰,甚至、氢弹、卫星、运载火箭等军事工业装备百花齐放,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给了我们中国人足够的信心。想想这些,建国只20几年就已经完成,中华民族是多么伟大。

也许你会说,这些东西有是有了,但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是有着不小差距。没错,这点必须得承认,那时的新中国无论经济还是技术都称不上领先,但我们要做的,是要先保证国外有的我们都有,才能再谈赶超。所以有些东西,即使再难再耗时耗力,也要弄出来,不然人家有你没有,说话是没有底气的。

从军事力量到汽车生产

九十年代之后,我们的军用装备已经逐步完成全部国产化,这对于汽车生产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到了2000年之后,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军用汽车、载重汽车,还是家用汽车,生产能力和效率都在稳步提升。

70年大庆阅兵,当插有100面中国功勋部队军旗的一代?东风猛士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前的时候,那种荣耀感是油然而生的。再到后来,新一代猛士又升级到了标准四轴、长轴四驱以及标准六驱等形式。

更加出色的是东风不同型号的火箭车,这种多轴驱动重型载具的技术含量甚至已经超过了美、俄这样的传统军事强国,而像日、德这样的汽车强国,甚至可能都还没有这样的装备。我们中国,已经成批量、体系的大规模生产了,这就是所谓的差距,这样的发展速度不可为不惊人。

军用方面,其实很多地方和我们普通的家用车方面是相通的,军用上的技术有可能会下放到家用或商用,而那些我们常见的家用品牌的造车经验也会在军事上起到帮助。

举个例子来说,理想ONE的增程式混动,其实类似的技术在军事上也有所应用,最常见的比如油电混动潜艇。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理想ONE可以插电,而在潜艇上则是由一台柴油机带动一个发电机+电池系统。这样柴电式的增程混动潜艇,强调的并不是有多快的加速能力,多好的机动能力,而是静默性。

静默性,其一强调的是需要足够安静,其二则是更低的热量产生,这样可以在实战中躲避开热成像雷达的探测,攻其不备。

好像有点儿扯远了,说回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亚迪汽车,即便放在中国汽车品牌中,起步时间也算是晚的,但是就目前来看,绝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佼佼者。原因很简单,比亚迪在电气化方面的前瞻布局,和沿着这条路不断的发力。

想想几年前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虽然各种电动车井喷式的推出,但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不到200公里的续航里程,而比亚迪则是最早推出拥有500公里续航车型的品牌。?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的。从早期大众汽车***和比亚迪的领导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到成为唯一一个大批量向日本出口新能源车的中国汽车品牌。这意味着什么呢?日本,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汽车强国,而比亚迪的K系列大巴在几年前就已经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了,承担着城市中的各种客运工作。再到现在,比亚迪的新能源大巴出现在了全球更多的国家,甚至它的双层电动巴士已经成为了伦敦的新名片。

再来说说长城汽车。他们早期是靠着皮卡车型起家,而让长城做大做强的则是SUV。2002年的时候,长城的首款SUV赛弗上市,当时的关注度就很高,它的目标直指火热的三菱帕杰罗。三年后,哈弗这个车系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皮实耐用的品质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直到现在,哈弗H6依然都是中国品牌SUV的一个销量神话。与此同时,长城系SUV和皮卡不光在中国本土热销,在很多其他国家也都被当地人所喜爱,甚至连那些原本钟爱丰田系皮卡的中东地区人民,都因为长城皮卡在一样结实耐用的情况下,性价比更高,转而变成了长城皮卡的粉丝。

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长城品牌一系列的新车赚足了眼球。而同时,长城最新的柠檬平台和坦克平台,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车企愈发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19年,吉利正式进入汽车行业,一年后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吉利豪情。不过早期的吉利汽车,无论是技术还是做工等等方面,都只能用“糙”来形容。

除了自身的不断发力,2009年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乘用车,一方面掌握了沃尔沃的技术,吸收了他们的造车经验和技术,另一方也大幅提高了新车的制造工艺和设计水准。再之后,吉利相继对路特斯和戴姆勒“下手”,随即又拥有了奔驰的smart。一系列的操作,让吉利更加大踏步的前进,吸纳了国外车企先进的理念并融入到了自己的造车体系中,已经让他们成为了中国品牌中数一数二的头部力量。

如果论设计,长安汽车前不布的全新车型UNI-T,绝对不输任何一个国外车型,那样的造型你甚至可以把它形容成可以正常上牌的概念车。?

宝马拥有了自己的“双肾”,并发展延续了百年。奥迪找到了自己的“大嘴”,并引领了全世界的潮流,要知道这两家都已是超过百年的企业。而我们中国品牌的发展,其实已经很快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看一下长安汽车近些年的照片,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可能有点过了,但进步确实从未停下。直到2017年极流概念车的发布,他们终于找到了家族的方向,并一直演化到现在。而UNI-T的发布,更是把这种家族化趋势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既然是祖国的生日,又怎么能不提到红旗。虽然经历过高光时刻,同时也曾被迫停产,但这位共和国之子在沉寂了数年之后,一下仿佛清醒了许多。也可能是不愿这个民族品牌继续没落,一汽在2012年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了一套红旗专属团队,着手开始自己的复兴之路。

如今的红旗,除了继续为中央***提供专属的顶级行政车型,也越来越重视民用车市场,推出了H5、H7、HS5、HS7以及纯电动车型E-HS3。在2019年8月,红旗品牌已经完成单月销量超过1万的成绩单,并且实现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31%。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各行各业都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过战争没有打垮中华民族,疫情当然也不会,中国品牌的汽车也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旗品牌逆势发力,在疫情最严重的1-4月销量达到了39500辆,同比增长111%。

那个令国人骄傲的红旗这次真的回来了,而且比以往还要鲜艳。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品牌从进入21世纪才真正开始发展,20年的风雨并没有打垮我们的自主品牌,虽然一路上曲折不断,但脚下的路却愈发的清晰可见。直到现在,我们的很多产品已经完全可以和合资品牌一较高下了。

还有2个月的时间,坎坷的2020年就要过去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一样,以如此快的速度走出疫情的阴霾,继续飞速向前发展。相信我们中国品牌的汽车,同样不会停下脚步。未来,会更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